陕西师范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教师教育作为办学治校的中心工作和关键环节,坚持正确办学定位,弘扬“西部红烛精神”,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集中力量培养优秀教师,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在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上下功夫。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承担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任务。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办学之本,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各类毕业生47.1万余人。新时期,陕西师范大学继续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将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根据学校《机构调整及管理岗位设置方案》,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处,全面统筹教师教育工作。编制《陕西师范大学“十四五”规划》,专设“教师教育主业建设”章节,制定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建设西部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专业、整合教师教育机构和资源、开展高质量教师教育研究等战略任务,确保学校聚焦主责主业,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上下功夫。学校始终主动肩负为国家培养卓越的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使命,着力建立卓越驱动的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开设国家级卓越教师实验班,培养未来卓越的教师和教育家。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学校创新培育方式,实施公费师范生“六年一贯制”培养,推进“4+2”卓越教育硕士实验班建设;加强协同培养,实施“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实施国际化培养,全面实施学生海内外游学制度,常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国际暑期学校”。在师德养成教育方面,学校深入实施“师范生铸魂工程”,将师德教育贯穿公费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深入弘扬和践行以“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为内涵的“西部红烛精神”,引导师范生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意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不断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师范生综合素养方面,学校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施综合素养提升行动,完善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学校致力于完善以“三级五类”为核心内容的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和自纠的质量文化,同时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在教师教育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学校坚持以研究的视角看待教师培养过程,以培养具有教学思维、反思探究能力的师范生为目标。学校通过丰富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来滋养师范生的教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形成了理论学习、研究反思和实践体验有机融合的教师教育培养方式。针对师范生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反思教学、如何研究学习、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等问题,创新研究方法,不断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学校致力于研究成果及各类科研项目的培育,涵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为师范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在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共有6项成果获奖;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有9项成果获奖。
在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上下功夫。学校结合自身地处西部的区域定位深度参与西部教育发展,制定清晰战略,采取精准行动。学校聚焦孕育“两代师表”优秀师生群体,推动西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开展“百校行”西部基础教育服务对接活动,组织专家学者、中青年教师深入西部12个省区市及海南省149所中小幼学校调研走访,精准对接当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际需求。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的重要指示,面向22个中西部省份共计招收150名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学校以培养适应中西部乡村教育发展的教师为目标,为优师专项师范生开设系统特色课程,建立跟踪指导机制。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培养一批教育家型教师和校园长,发挥教育家型教师和校园长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一批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有效支撑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在政策研究、协同育人、精准培训等方面与地方教育部门深度合作。
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下功夫。学校将国际视角纳入教师教育,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促进教师教育国际化。学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借助教师教育学科优势,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教育机构在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国际会议、留学生教育等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倡导共建“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培养“一带一路”专项国际留学生,策划出版一系列“一带一路”精品图书。还建成四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一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不断推进学校教师教育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