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深入推进心理育人工作
发布时间:2020-06-19     浏览量:     

陕西师范大学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不断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提升育人质量。

——完善预防干预机制,筑牢风险防控根基不断完善学校总揽、学院主动、班级辅导、宿舍互助四级立体管理,专业心理老师、专兼职辅导员和学生党员骨干三方全面协作的“纵向贯通、横向衔接”危机预防协同机制,实现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网格化管理,顾问式服务。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指导中心“危机干预系统”,定期对入学新生开展心理测评,全面精准摸排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和及时干预。在部门网站“心理健康”专栏设置心理健康小测试,打造心理在线小课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讲授基本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开通微信公众号“树洞‘心’箱”版块,收集学生“心”语,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加强学生心理协会等社团建设,配齐配强指导教师,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意识,更好发挥同伴教育积极作用。

——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水平。组建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学工干部为辅,专兼结合,同向发力,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队伍。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中3人获得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资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学科优势和专家资源,每年对学工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健康联络员以及宿管人员等进行“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常见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助人者的自我关照”等专题培训,提升他们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专业技能。承办陕西省高校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研判暨全省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成功干预案例培训会,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提高工作能力。整合特色学科专家资源,加强心理危机事前事中事后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为推进“心理育人”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打造专业服务平台,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投资130余万元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心理咨询场地,包括预约接待室、个(团)体心理咨询室、个(团)体沙盘辅导室、情绪调节室和心理宣泄室等,并对心理咨询中心场地和设施设备持续更新与升级。建设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虚拟现实信息化平台,拓展学生心理自助服务渠道,让学生在一个更为“安全”的虚拟化环境中进行自助心理调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体验性,帮助轻度紧张焦虑的学生更方便和专业地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及调适。开通“心理咨询师有话对你说”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心理咨询老师在线键对键指导学生缓解焦虑、有效学习。

——建立医校合作和家校联动,便捷心理健康问诊。与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医校联盟”,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医院—家长”协同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救助网络,畅通心理障碍学生绿色诊疗通道,保证重症学生及时转介。每年邀请至少4名省内知名专家到校开展“心理问诊”活动,免费为学生咨询诊断。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及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知识,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积极与学校、医院配合,保障重性心理问题学生顺利就诊与康复。外聘丰富咨询经验的兼职咨询师,满足来访学生心理咨询需要,保证所有来访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困扰。

——做好疫情心理防护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布“致全校师生员工的一封信”,为师生员工防疫提供全面指导。开通网络和热线心理咨询,帮助师生缓解防疫压力。编纂《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提供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维护师生身心健康和心态平和。邀请陕西援鄂医疗队队员开展“新冠疫情与心理援助”云报告,组织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应对疫情后产生的学业焦虑、亲子矛盾和就业考研压力等普遍性问题。开展心理健康云班会评选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凝聚力量,引领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开展线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通过多个网络平台推送抗“疫”心理健康专题推文,向学生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主题实践活动,如“抗‘疫’有我,青春运动”打卡,“‘剧’焦抗疫,从心出发”心理剧赏析,疫情下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等,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学生处、研究生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