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课堂教学创新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牛鼻子”,大力开展“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打造“师德课堂”。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公费师范生师德教育,开发师德课程。2017年在全国率先开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课程,用青年习近平的扎根精神、谋事思想和报国情怀引导学生传承“西部红烛精神”,激励学生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自觉树立“扎根西部、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服务教育,心系人民、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为学生成长为“四有”好老师奠定思想基础。
——打造“文化课堂”。积极探索以中华经典研习和汉字书写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把有本校专家学者历时28年编纂完成的《十三经辞典》系统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人文核心通识课+跨学院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开发《十三经导读》等系列课程;编写《十三经导读》等核心教材,形成“读-讲-背-诵-唱-写”的中华经典研习六字教学法和三段式的汉字书写教学模式,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坚定文化自信。
——打造“美育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和探究式的美育学习活动,开展“以剧促教”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排演《卡门》《江姐》等中外经典歌剧,原创革命历史歌剧《太白雪》,先后在国家大剧院等校内外艺术殿堂演出;开设“博物馆教育”等公共艺术课堂,发挥教育博物馆育人优势;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为本科生开展泥塑、面花、剪纸等领域授课,与学生互动、举办作品展等形式,让广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打造“信息化课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入国际先进教学平台,建设一流智慧教室;立项支持210余门信息化示范课程,带动了近1000名教师参与平台教学;引进“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国内高水平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各类精品课程,以此作为学校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打造“游学课堂”。扩大实践教学场域,在原有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设立“卓越游学奖学金”,组织国家公费师范生到国际著名高校、国内基础教育名校游学,了解和感受先进教学理念。组织非师范生到世界五百强企业游学,形成就业与培养的联动机制。
——打造“国际化课堂”。邀请美、英、加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高水平大学的98名外教,为本科生开设110余门全英课程。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增进跨文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