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推进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育人优势,主动融入学校育人格局,陕西师范大学共青团按照教育部、团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科学理念,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大力推进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坚持政治性、突出思想性、注重实践性,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打造一个工程 完善组织架构
整合全校团组织建设、培训的资源和结构,逐步建立一所面向全校专职团干部和优秀团员青年培训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团校。团校始终坚持加强政治引领、完善组织架构、丰富培养模式、坚持从严治团的理念,并确立团校初、中、高三级金字塔培养体系,即:以各学院初级团校为基础的初级班,以校级青马工程为对象的中级班,以全校专职团干部为对象的高级班,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体制机制。
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团校培训模式及特色课程体系
—— 创新“青马工程”培养新模式。校团委将“青马工程”培养纳入青年团校中级班培养体系中,每年在团委直属学生组织、各学院优秀学生骨干中选拔120余人参与校级培训,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立场坚定的青年学生领袖作为培养目标。培训期间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开展“青苗计划”——特色团课系列培训、“领军计划”——团学骨干工作论坛、“新锐计划”——基层团委副书记联席会、“英才计划”——学生干部成长训练营,交流团学工作经验、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
陕西师范大学见习学生参加长安区2018年暑假大学生政府见习总结会
——拓展“青年团校”示范新阵地。不断丰富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选聘校内外政治素养高、业务水平强、专注青年研究的优秀专家学者担任团校特聘导师。在理论学习阶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为中心,角色体验阶段将学生骨干派往学生食堂等后勤一线从事为期三周的基础劳动,政府见习阶段利用寒暑假将学生骨干按照学科背景分配到省、市、区的政府机关、街道办事处进行挂职锻炼和见习;社会实践阶段在培训班中组建暑期专题实践调研队赴省内外进行实践调研,着重培养学生骨干的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知识援助行动”启动仪式
——打造骨干培养新格局。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的载体与优势,坚持多部门协同育人,不断拓展培养内容。协同学校多个部门及学院在“青马工程”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打造多支学科特色鲜明的专题实践团队。选派优秀学员赴新加坡参加由中、新两国教育部共同举办的第十五届“中新优秀大学生交流”活动,赴井冈山团中央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加专题实践等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学员积极参与学校“知识援助计划”赴省内多个市县进行支教、“两会”政策宣讲、新农村建设专项调研等活动。新育人模式使大学生骨干进一步开阔视野,锻炼观察社会、体察民情的能力,在受教育中长才干,在长才干中做贡献。
抓紧一个社团 筑牢理论高地
依托学校红色社团——马列理论读书社,发挥第二课堂红色社团在理论学习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校理论学习骨干捧读马列经典,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热情。
——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层级化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马列理论读书社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全校学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益互补。读书社坚持重心下移,构建“校有总社、院有分社、班级有组织、宿舍有小组”的四级联动理论学习体系,有效拓宽理论学习的覆盖面。
陕西师范大学“筑梦”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走进岚皋中学
——强化实践环节,让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促进。以读书社为阵地,组成“筑梦”大学生理论宣讲团、革命传统教育团、改革开放实地调研团等团队,深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等地,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以读书社为载体,积极推进学生骨干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把学习理论同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和努力回报社会结合起来。
引领学生成长凸显育人效果
“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学生中呈现出了“三热”、“三多”、“三实”的良好现象,“三热”即读书热、入党热、考研热;“三多”即优秀学生干部多、入党积极分子多、学生党员多;“三实”即学生工作踏实、为人诚实与作风朴实。
近3年来,从青年团校顺利毕业了805名学生骨干,他们中有6人参加了全国大学生骨干培训,22人参加了陕西省大学生骨干培训,5人参加了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志愿到西部偏远山区支教一年,2人光荣入伍。受这些大学生骨干的影响,陕西师大学生更多地开始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服务祖国西部建设和发展的项目,真正发挥了学生骨干“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校团委供稿,学校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