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立足优势传承创新,筑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根基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量:     

陕西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发挥人文社科办学优势,深挖自然科学办学潜力,秉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培养理念,坚持“学科融合、模式创新、资源共享、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培养思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筑牢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研究素养,为后续的进阶培养和学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立足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积淀底蕴

一是凝练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语言文学探索形成“一个中心、双力驱动”的“五制并举”的“1+2+5”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中心”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双力驱动”指的是“教研协同力”和“元典铸魂力”,“五制并举”指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选拔制和游学制。“1+2+5”不仅实践和丰富了“大文科”理念,也实现了全面育人和立体育人。生物学确立整合生物学研究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了“核心基础、专业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创新训练”四个课程模块,创建了“宽广的通识教育、模块型专业教育、综合性交叉教育、项目式实践教育、自主式发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体设计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科交叉融合教育,综合创新研究”四个有机衔接和贯通培养阶段。

二是积极探索基于学科前沿的人才培养特色。中国语言文学率先探索了“数字人文”的“新文科”培养路径。先后建成语言科学实验室、文学典籍数字化实验室、书法智慧教室、唐诗与长安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人文”实验室,探索“新中文”人才培养之道。生物学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现有科研平台优势,结合西部地域特色,开展系统进化整合生物学、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生物学、生物与环境整合生物学、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科研创新训练,培养学生整合生物学研究能力。

三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25年来累计培养了700余名中文优秀人才,有近400名学生升入北京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生物学基地班20年来累计培养了600余名生物学优秀人才,有90%的学生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出国攻读硕士学位,有70%以上获得了博士学位。两个基地班毕业生中有多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多人入选国家级及省级人才计划。除中国语言文学和生物学基地外,学校地理学、化学、教育学等其他文理基础学科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取得了突出的培养效果。在学术研究领域,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培养出院士7人,在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校友当选院士人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30位、师范类大学前列。

二、聚焦时代变革,积极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探索

一是形成融合创新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理念。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万物互联、虚实混一、跨界融合的主要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科学研究呈现的多学科交叉创新、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数据驱动创新等主要特点,学校确立了以“学科融合、模式创新、资源共享、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为主要内涵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思路,确立了以“组建实体培养班级、制定特色培养方案、推行导师负责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特色培养举措、设立综合创新项目”为主要着力点的培养路径,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氛围、新机制、新体系,实现“知识结构一流、实践能力一流、综合素养一流、创新素质一流”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和“超前思维、扎实功底、卓越能力、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二是构筑交叉融合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试点组建“人文科学试验班”和“理科试验班”,融合人文学科,组建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三个“人文科学试验班”。融合理科基础学科,组建了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物理学四个“理科试验班”。试验班从五个方面着力构建“多元化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体系:其一,“精”研培养方案。按照“大文科、大理科”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坚持“共享共融”原则,高度重视“融合课程”开发。其二,“特”设培养模式。实行“1+3”培养,一年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一样;三年宽口径专业教育,以本学科为主,有机融合其它学科。其三,“新”加培养元素。按照“贯通融合、多元超前”思路,融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及新媒体领域前沿知识,重构设置了“通识教育选修课”。

三是探索多元开放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思路,充分发挥哲学基础学科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于2019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学科命名的书院——“哲学书院”,探索培养“哲学+”复合型人才。书院每年面向全校选拔100名左右的非哲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为期两年的哲学通识核心课程的学习。书院坚持“重专业融通和综合素质培养,重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重开放性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训练,重优良心智与健全人格养成”理念,提供“哲学基础与前沿、哲学经典导读、伦理与文化生活、科学与批判性思维、艺术与宗教文明”五大模块共33门通识核心课程,帮助学生多视角、跨学科审视学业发展和人生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对策

诚然,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价值认同方面。由于基础学科研究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较低,优秀学生投入基础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不够高,特别是很难吸引到有学术研究天赋或潜质的人才加入。二是学科专业设置方面。高校的学科专业藩篱依然普遍存在,导致“交叉融合”更多的是以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方式呈现,缺乏有机融合、深度融合。三是机制体制方面。书院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拔尖人才培养的“集约化”,但在高校管理行政条块分割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着诸多管理上的掣肘,导致相关单位在人才培养合力聚集不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不佳。

基于以上问题,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探索以及新时代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点,从招生、培养、评价三方面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一是在招生方面确保招得来多渠道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天才乃至“奇才、偏才、怪才”,逐步探索实施基础学科招生试点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基础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二是在培养方面确保教得好,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设置、实践育人、教育管理等重要环节,突破常规思维,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一步破解学科专业和管理体制藩篱,进一步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为各方力量参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打通关节、创造平台。三是在考核评价方面确保发展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需要遵循“长周期培养、长周期评价、长周期支持”的原则,要破除唯成绩、唯论文来评价学生,避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通过学习考核、成果考核、荣誉学位等具体举措,考察学生的创新力、剖根究地的钻研力,形成新的学生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