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探索656“非遗”教育模式为“双一流”学科发展提供美育支撑
发布时间:2022-03-01     浏览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载体和丰厚资源。陕西师范大学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持续开展“非遗”教育,形成了“656”非遗教育模式,为中国语言文学“双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美育支撑。

一、立足“六位一体”,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自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以来,学校党委持续推进“皮影、剪纸、刺绣、泥塑、面花、年画、脸谱、雕刻、陶瓷”等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非遗项目教育,为美育提供了不竭资源,形成了基于“非遗”的“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工坊实训、学术引导、社区辐射、成果展示”“六位一体”的非遗教育模式。以皮影为例——面向全校开设了6 门选修课,成立了“大学生皮影剧社”,建成了“皮影表演工作坊”“皮影雕刻工作坊”,每年设立皮影专项课题,在校内外推出“周末天天有皮影”春季体验活动,在相关报刊开办“陕西皮影”专栏和专版等。

二、坚持“五个依托”,破解非遗教育难题

(一)依托科学研究,破解价值导向难题。先后出版了二十多部专著、教材,发表了八十多篇相关论文,获得了近六十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通过研究,厘清了相关非遗项目的价值与内涵,提炼和展示出了“非遗”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为“非遗”教育提供了正确价值导向,有效解决了非遗教育站位不高、认识不清问题。

(二)依托非遗研培,破解师资力量难题。2016年以来,学校一直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已举办了剪纸、刺绣、泥塑、面花、皮影、年画、脸谱、雕刻、陶瓷等十七期培训班,承训民间艺术人才 650 人,并从中遴选出50位优秀传承人,聘请他们担任“非遗传承导师”,有效解决了非遗教育教师不足的问题。

(三)依托支撑平台,破解相关保障难题。近年来围绕“非遗”教育,学校先后申报并获批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皮影)三个省部级平台以及“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校级交叉学科。这四个单位合署办公,相关人员涉及校内多个二级学院和机关部门,形成了“条块结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经费分摊、相互支撑”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非遗教育机制不活、场地不够、经费不足问题。

(四)依托学科发展,破解落地落实难题。目前,全校形成了“皮影”“书法”“传统音乐”“传统美术”“非遗通识”5 大类系列课程群。另外,依托“非遗研培”,系统开发了“剪纸、刺绣、泥塑、面花、皮影、年画、雕刻、脸谱、陶瓷”9 个系列百个专题讲座。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民俗学”二级学科,在其它相关二级学科下,设置了“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民俗与民间文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方向。

(五)依托博物馆建设,破解展示展览难题。学校建有妇女文化博物馆等六个专题博物馆,其中收藏了大量非遗实物、器具、手稿等;还建有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大师名字命名的“汪天稳皮影艺术馆”,为非遗教育提供了重要场所。

三、推动“六个融入”,助力一流学科发展

(一)融入立德树人,明确了新时代非遗教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基于“非遗”的“六位一体”教育模式, 让学生通过“非遗”触摸中华文脉,汲取文化精髓,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非遗”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并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凸显了美育的价值功能。学校坚持不懈抓“非遗”,彰显了党建特色,为学校文学院荣获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提供了有力支撑,用一流党建引领了非遗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融入新文科建设,拓展了高校非遗教育新路径。申报了文理融合项目,2018 年获批的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用科技手段挖掘“非遗” 资源、展示“非遗”内容;推动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制作了十二集“非遗”动漫剧《岚皋民间传说》,研发了“数字非遗交互体验软件”等,为新文科建设贡献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众多的教学实践。

三)融入校园文化,提高了大学文化的品味。2016 年和 2018 年,先后参加 “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选送的原创舞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秦风》分别在央视一套、三套黄金时间播出,前者借助陕北说书、华县皮影和陕北秧歌等“非遗”表达,以该校学生原创皮影设计,深情回望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展现了“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延安会师”等场景;后者最大看点是复原了彩色秦俑,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陕西华县皮影,并在陕西国家级非遗——马勺脸谱的基础上创新发明了马勺脸谱鼓,用高难度的杂技与马勺脸谱鼓的完美结合,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学校连续 15 年坚持用毛笔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被誉为“大学美育第一课”。

(四)融入社会实践,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非遗文创生活馆》《非遗大凤车》先后获得第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铜奖;2018 年,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尚艺·非遗手工艺体验馆——体验非遗技艺,传承中华记忆》获得陕西赛区金奖;《非遗手工艺蒲公英计划——传承中华工艺,助力精准扶贫”》荣获了国家级铜奖。

(五)融入脱贫攻坚,增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在学校“两联一包”扶贫点——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建成了陕西首个以“非遗”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小镇,助推该小镇所在的天坪村 2019 年入选全国重点旅游乡村名单,《人民日报》2020年1月19日第5版曾予以报道;承担“非遗研培”,先后举办了 17 期培训班,让近 650 名乡土人才直接受益,提高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18 年 6 月 7 日出版的《中国文化报》用一个整版(第 8 版)的篇幅予以宣传报道;担了《陕西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专项编制等。

(六)融入“双一流”建设,提高了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在“双一流”首轮周期总结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非遗”教育为“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贡献了大量写实性数据,为“社会服务”贡献了 2 个案例,为“支撑平台”贡献了 1 个国家级基地和 2 个省级基地,为“人才培养”贡献了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科学研究”贡献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文旅部重大委托项目、国家语委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