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文科期刊编辑部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
发布时间:2021-05-30     浏览量: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我校文科期刊编辑部人员中反响热烈,大家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牢记嘱托,勇担时代使命,繁荣中国学术,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贡献力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杜敏: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让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感到自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作为学术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主编,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角度,让世界深刻了解“理论中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深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主编周宏伟: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为我们当前做好期刊编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强调了两点:第一,期刊作为一个宣传平台,要能够通过发表优秀学术成果,来深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展示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第二,期刊作为一个学术平台,要能够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近年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通过提高编辑出版质量、严格审稿,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发表提供理想平台;通过扶持青年学者稿件,以发展国内本学科的后备力量;通过发表研究国外历史地理成果,以提高刊物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吸引国外学者关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唐史论丛》主编杜文玉: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坚定了我们办好刊物的决心,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的要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宏扬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唐史论丛》编辑部会牢记嘱托,把《唐史论丛》办得更好,更有特色,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西北民族论丛》主编周伟洲: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为如何办好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指明了方向。《西北民族论丛》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办刊指导思想,以“繁荣学术、服务现实;形式多样、不断创新”为办刊宗旨,在历史学、边疆学、民族学等学界享有较好的学术声誉。立足新时代,作为以中国民族史研究见长的学术刊物,《西北民族论丛》编辑部一定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学术研究方向,以及对高品质学术期刊的要求;继续保持刊物的传统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对标国家战略和国际学术前沿,全面提升刊物的国际化水平,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作出更大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监事会主席、期刊编委会主任魏立安: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为我们办刊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中教参期刊已有近50年的办刊历史,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具有广泛影响。立足新时代,中教参期刊全体编辑要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髓要义,真正融会贯通,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贯穿在期刊出版各方面、全过程,自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讲好中国基础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基础教育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基础教育教学发展成果。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期刊编委会副主任康维铎: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是对期刊从业者的极大鼓舞,特别振奋人心。中教参系列期刊现有8刊22种期刊,近年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双丰收。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指引下,中教参期刊全体编辑要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出版初心、牢记文化使命,守正创新、薪火相传,不断增强出版责任感和荣誉感,聚焦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深挖广拓,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展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教育现代化作出中教参人的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副总编辑、党总支组织委员朱晓荣: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出版人的鼓舞,也是对广大期刊人的鼓舞。我们应立足本土,牢记嘱托,“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努力探索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之路,“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形成中国的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努力夯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科学处处长柯西钢: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杂志如何办刊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殷切期盼,集中精力研究中华文明,梳理中国经验、探讨中国道路、思考中国未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意义重大。在阐释、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曾经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为社科发展贡献了师大力量。今后我们要积极发挥相关学科优势、依托教师教育特色,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