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五个聚焦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
发布时间:2021-01-30     浏览量:     

陕西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新格局。一是健全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加强理论武装、队伍建设、学科教学、管理服务等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思政工作质量和水平。通过加强党建思政、心理健康、安全稳定等方面制度建设,促进研究生思政工作制度化。通过深化网络思政、社会实践、骨干培养、志愿服务等方面活动组织,打造研究生思政工作品牌。通过优化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与学术创新教育,推进精准化成长服务平台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政工作阵地。二是夯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夯实研究生导师培养第一责任人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职责,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师德师风失范、育人职责履行不力、不关心研究生就业的导师限制招生。三是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凝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注重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有效转化为课程思政的生动育人资源。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作为研究生教学质量和培养单位工作绩效的关键评价考核指标。四是加强基层党建创新。推进党支部(党小组)与课题组(项目组)的深度融合,实施“公寓党建+”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术、科研等工作齐头并进。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成立博士生理论宣讲团,加强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深入传播。培育一批优秀研究生样板党支部,选树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学业成绩优秀、带头作用突出、师生高度认可的研究生党员标兵。

聚焦生源质量,优化研究生招生规模结构。一是深化考试招生管理制度和机构改革。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招生选拔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方式。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的设计,强化复试考核环节,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与专业创新能力考试或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优化考试管理岗位设置,强化考试招生工作队伍建设,建立校院两级监督检查机制。二健全招生计划分配与管理机制。依据国家需求和学校发展战略,实行招生规模动态调整,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机制。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创新团队、“双一流”建设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优势学科领域倾斜。建立招生计划分配负面清单机制,对学位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师德师风、考试招生违规违法等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坚决削减招生计划。三优化类型结构。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需求,完善和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支持,加强“1023”计划、“一带一路”、总体国家安全观、空天海军民融合等博士培养特色专项计划的实施,超前谋划和继续加强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的规划设计,设立西部师范大学红烛专项博士计划。

聚焦过程培养,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一是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依据学科类别和学科特色,推进学科交叉,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依据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结构,加强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和管理,推进“研中学”和“学中研”,全面提高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研究生“双创”教育,持续推进“互联网+”大赛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加大研究生创新项目支持力度,提升“曲江讲坛”和“西部大讲堂”等名牌项目的辐射作用。二是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制定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突出案例教学,加大专业学位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加强实践性教材和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深化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完善并实施《陕西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方案》。统筹协调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资源,增加培养、指导和管理队伍的投入保障,加强导师队伍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指导。四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和联合培养机制,加大对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国外研修、交流访问的支持力度。实施《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合作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办法(暂行)》,有效带动和深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聚焦质量监控,完善评价机制与过程管理。一是全面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发挥导师、培养单位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质量把关作用。严格执行阶段考核制度,完善研究生学业警示和分流选择机制。健全学位申请过程质量管理和追踪制度,优化学位论文评阅规则,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完善与研究生学业相关的申辩申诉救济机制,保障学生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二是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严格岗位设置,加强岗位动态管理,强化竞争上岗。加强导师培训,设立导师学校。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师德师风评议和培养质量跟踪机制,将结果作为导师招生计划分配、岗位评聘、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零容忍”。将学风建设成效与培养单位资源配置、导师上岗、评先评优等紧密关联。四是完善质量评价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依托基层培养单位推进实施分层分类评价。破除“五唯”倾向,注重对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过程及学位论文的质量考核,依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和导师岗位管理考核内容。

聚焦资源配置,强化投入保障与服务支撑。一是完善资源管理及调配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对研究生培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信息安全、数据协同与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二是改革完善奖助体系。建立学校、社会、导师多方联合资助体系,提升研究生资助标准,完善“三助一辅”制度。争取社会资源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积极寻求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为研究生科研学习提供更多奖助学金和多元支持。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校、院(所、中心)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充实基层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力量,配齐建强专职管理队伍。完善工作考核制度,搭建多角度、多层次的创先评优平台,加大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管理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