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在高质量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中书写“西部红烛精神”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1-01-24     浏览量:     

陕西师范大学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方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资源平台,在承担的“五县一村”的扶贫工作中,即滇西专项扶贫任务的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52个未脱贫摘帽县之一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及四季镇天坪村、咸阳市三原县和旬邑县的“五县一村”,走出了一条以基础教育帮扶为龙头,以科技帮扶和文化旅游帮扶为两翼,以消费扶贫、学生志愿活动等为补充的有特色的扶贫道路。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帮扶工作、并在“三区三州”地区推进推普脱贫及教育培训工作,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书写出了“西部红烛精神”的新篇章。

在“双一流”建设的高度上始终坚持把教育扶贫工作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学校党委和行政从高校承担的“四个服务”使命出发,按照教育部党组的要求,专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全局,因地因人制宜,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党政领导先后30多次深入帮扶地区镇村一线;学校相继选派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鹏、附属中学副校长郭胜挂职景谷县副县长,附属中学总务处副主任王中仁挂职景谷县教育局副局长,西安教学仪器厂党委副书记杜炳志、音乐学院办公室主任马凯担任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和官元镇二郎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董春生、公安处长安校区治安科科长张炜、科技处干部曹晓仪和张佶、人事处干部杨璐担任岚皋县贫困村驻村扶贫干部;校内50余个部门、学院、附属单位、合作办学单位,千余名师生热情参与,构筑起学校扶贫工作的强大方阵。

在配合帮扶县区脱贫攻坚战略过程中,学校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和协议为牵引,先后与景谷县、岚皋县、三原县在教育、文化旅游、中药材产业、非遗文旅小镇策划等方面签订校县合作框架协议7份,完善校县合作共赢机制,补齐贫困地区均衡发展短板。

聚焦教育倾情帮扶。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师范特色和教育优势,多措并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把创建“景谷班”、“1+1”导师制、专家工作站、送教援培、跟岗培训、支教实习、教育捐赠作为帮扶县区教育提质的主要抓手,为帮扶县区设置高平台、低门槛、广覆盖、特色化和大情怀的教育帮扶工作“大餐”。学校与景谷县政府共同创建“景谷班”,探索校地教育合作新模式;校内十余个学院、附属单位、合作办学单位相继在甘肃省临夏州以及景谷县,岚皋县、三原县、旬邑县组织开展送教援培及网上培训活动,培训当地校园长、骨干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等11000余人次;选派附属中学张可伦、邵正威、周晓伍、高移风、王新云等5名退休教师及韩谈判、居凯、韩涛、段伟等4名学科教师分别赴景谷县、沿河县开展长期教育帮扶和支教工作;在西安开展中长期浸入式跟岗研修培训活动13期,培训景谷县中小幼教育工作者119人;十八大以来,通过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向陕西佳县、陕西山阳、甘肃张家川、重庆永川、云南红河州等四省五地累计派出志愿者163名,有力地推动了受援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派遣教育硕士、公费师范生8批122人赴景谷县、岚皋县开展三个月至半年的顶岗实习活动;在岚皋县建立党建、教育、文化、产业、旅游五个专家工作站及美术专业实习基地、“三全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向帮扶县区累计投入、拉动教育帮扶资金和物资900余万元,以“陕西师范大学红烛励学基金”、偏远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校园文化提升、录播教室捐建等实体项目为当地基础教育综合提升筑牢长远发展根基。

教育帮扶战略的实施让学校各专业的大学生们走出校门,走近脱贫攻坚,形成了一支“写扶贫、唱扶贫、画扶贫”的青春力量。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十余个学院300余名大学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在帮扶地开展思政课堂现场教学、脱贫攻坚调研采访、筑梦新时代宣讲、“科技大篷车进校园”展览、暑期支教、写生实习、岚皋民俗故事动画创作、文艺下乡汇演等活动,在最美的青春路上留下一组组绚烂多彩的青春印记。

学校还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与西北省区及海南省的19所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在推进受援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办学层次跨越式发展等方面成果丰硕。近年来,学校累计选派高子伟、刘生良、郭文斌、屈新运等13位副校级、处级干部赴当地挂职,接收受援高校150余名教师来校攻读博士学位,接收昌吉学院110余名处科级干部和教师来校进修学习锻炼,以“1+2+1”模式联合培养受援高校本科生400余名。

科技造血产业增速学校将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国家深度贫困的岚皋县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凝练地域文化符号,在强化当地群众文化归属感、加强文化自信方面产出了《岚皋历史文化丛书》、杨家院子乡愁馆、报告文学《化蛹成蝶》等一系列重大的文化扶贫成果,摸索出来一条扶贫先扶志的道路。还投入资金帮助岚皋县天坪村建成500余亩神仙树和魔芋种植基地,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学校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依托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特色及人才优势,在滇西连片贫困县区、陕甘宁革命老区22个贫困县以及陕南3市10余个县大力推进科技转化与产业化推广,扶持当地企业开展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带给企业及当地药农新增产值数百亿元,累计帮扶百余万百姓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学校技术支撑—企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产出—贫困户增收致富”四级联动的特色产业脱贫新路。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刘昌亚分别在学校陕南和滇西中药材扶贫基地实地调研时,高度评价了学校中药材产业扶贫特色做法。此外,学校针对帮扶地区的县情实际和发展需求,将科学研究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投入经费在帮扶县区设立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小学科教仪器研发”“岚皋三彩豆腐乳绿色保鲜及行业标准建立”“扶贫农产品包装设计”“天坪村山泉水水质质量检测”等十余个科技扶贫专项,资助专业教师靶向扶贫企业和贫困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以高校智力优势擦亮了脱贫攻坚的底色。

消费扶贫爱心聚力学校充分发挥高校消费大市场的资源平台,十八大以来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1500多万元。其中,连续每年在教职工福利品发放中采购岚皋县、三原县特色农产品300余万元,通过“农户分散种植、企业收购生产、学校集中购买”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2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2020年,在落实教育部党级“6个200”专项任务过程中,学校直接采购景谷县纸品企业产品100.65万元、包装饮用水50万元;在校内商超设置景谷、岚皋、湖北扶贫专柜,还通过大宗采购、食堂直供等方式搭建农校对接绿色通道;校内40多个单位、1300余名师生和校友通过“e帮扶”线上平台和大宗采购形式购买景谷县扶贫产品总计超过110万元。学校机关党委29个党支部298名党员和部分师生为“岚皋县二郎村便民桥”项目募捐了55070元爱心善款。校内教职工党支部自发在帮扶地开展支部“双联共建”、主题党日、健康扶贫等活动。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在帮扶地积极开展教育专题报告、课程诊断、科普大篷车、民主监督、图书捐赠、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消费扶贫等活动。

在高质量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的进程中让“西部红烛精神”熠熠生辉。建校76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始终秉承着教育救国、教育报国的初心,把服务国家和民族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西部教育大旗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以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精神谱写出学校特有的“西部红烛精神”,凝聚起全校奉献实现新时代教育强国梦的精神共识和精神力量。

“扶贫必扶智”。近年来,学校大力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以“双向交流、标本兼治”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云南省景谷县在2019、2020连续两年高考中连获历史佳绩,一本上线人数从个位数提升至55人,本科上线人数增长169%,景谷一中从倒数跃升到普洱市10个县区中的第三名,改写了当地贫困学生考不出大山的历史面貌,成为了教育扶贫的典型样板;投入和拉动101万元在景谷县和岚皋县天坪村设立“陕西师范大学红烛励学基金”,资助一批批寒门学子实现了通过知识确立自信、改变命运和贡献国家的人生理想;向景谷县偏远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和图书文化建设投入资金350余万元,为全县后脱贫时代的基础教育综合提升支起了发展硬杠杆;帮助景谷县学校“科学探究实验室”建设开发研制了科学探究实验仪器设备132台(套)与配套实验课程讲义,努力填补滇西片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历史空白;以“‘三区三州’地区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示范培训”项目为民族贫困地区推普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注入陕西师范大学坚守西部基础教育重镇初心和使命的不竭力量。

把文化扶植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围绕“文史挖掘保护、文旅融合发展、文化研修培训、文学纪实创作”的四位一体模式,在岚皋县结出了文化扶贫的累累硕果。编纂出版的《岚皋历史文化丛书》一套6册120万字,以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了较大的价值导向;扶贫报告文学作品《化蛹成蝶》把岚皋县农家女子王三翠勤劳致富的励志故事推向全国,激起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力量,也打开了万千读者了解陕南农村沧桑巨变的重要窗口;策划打造的陕西首个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获批国家AAA级景区并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通过发展农家乐旅游直接带动120余户贫困户全年增收超过60余万元,带动龙头企业增收600余万元,拉动民宿业投资6000万元,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明显,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的真理性。

积极承担陕西省和甘肃省脱贫攻坚成效检收考评工作之重任。自2017年开始,学校依托“陕西师范大学扶贫政策与评估研究中心”,连续承担陕西省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评估和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项目,累计组织1080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深入陕西省和甘肃省21个地市、141个县、750个乡镇、4980个村和35350户农户开展实地走访调查工作,座谈访谈当地各级干部6385名,形成实地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41700余份,详细记录被访户“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扶贫政策落实、脱贫攻坚满意度及稳定性、脱贫长效机制建设等情况,并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评估分析报告121份,为两省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新时代青年的积极贡献。调查期间,参与学生还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成几百份的心得体会相互交流。陕西师范大学也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重大战略的进程中实现了智库建设和育人铸魂的相辅相成。

在矢志不渝的坚守中彰显师范大学的时代担当。陕西师范大学多年来的扶贫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扶贫地政府、群众的一致认可,彰显出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在履行“四个服务”中的时代担当。学校连续五年(2015-2019)获得陕西省驻村联户扶贫工作考核年度优秀等次,相继被陕西省脱贫攻坚指挥部、省教育工委授予“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和“双百工程”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获得安康市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同心追赶超越·助力脱贫攻坚”高校党外人士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心·育智”贡献奖、岚皋县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多次收到云南省教育厅、安康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景谷县委县政府、三原县教育局、岚皋县四季镇政府等帮扶地区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专门致函学校,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对“三区三州”地区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示范培训工作;荣获团中央、教育部首批“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2017年度获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学校第九批援疆干部高子伟、郭文斌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援疆干部”,高子伟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学校教育部第五、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郭胜荣获“云南省2019年脱贫攻坚奖”;岚皋县驻村第一书记杜炳志多次受到市、县有关部门表彰,获得市县两级“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此外,学校的扶贫工作和参加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人员还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央广网、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云南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社科网、科学网、凤凰网、国际在线等20余家中省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报道。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乡村振兴的新任务,学校在现有帮扶成果的基础上,将继续按照教育部党组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四不摘”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帮扶重点再聚焦、帮扶特色再凝练的总体思路,以基础教育“扶智”、文化挖掘“弘智”、特殊教育“培智”、产业培训“育智”的“四位一体”大教育战略思路为抓手,在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上推动帮扶地区实现振兴发展中再写“西部红烛精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