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构筑四大体系保障毕业生就业
发布时间:2020-11-13     浏览量:     

陕西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直面问题,锐意创新,务实奋进,着力打造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规范有力的就业运行机制,保障就业工作平稳向前发展。

——抓住“面”,构建有“力度”的就业工作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落实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就业创业领导小组,明确学院院长、书记的学院就业主体责任。实行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就业通报制度,强化就业工作统筹,夯实培养单位及导师责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就业工作纳入二级单位年终考核,与年终绩效分配、领导班子个人年终考核及专业评估、学科评估、师范专业认证等评价体系挂钩。试点实行研究生导师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制度。建立务实的“平台保障”体系。严格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构组织机制,足额划拨就业工作经费;建设改善大学生活动中心、用人单位宣讲报告厅、面试室等场地设施,满足多家用人单位同时组团来校宣讲、招聘需求。建设网络招聘直播试讲室、大学生求职行为观测实验平台、大学生求职能力虚拟现实训练实验室及学校智慧就业大数据观测平台各1个,提高就业保障能力。建立强大的“智慧就业”体系。开发智慧就业平台,在实现信息发布、线上指导的基础上,打造就业数据实时统计、精准就业陪伴等功能,为学生就业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学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联动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突出”,构建有“深度”的就业教育引导体系建立覆盖面较广的课程体系。将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一新生、大三学生和研究生中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编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与实践》和《我的求职故事》等本土化教材和就业案例,依托“智慧就业大数据平台”打造校本就业指导慕课,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建立针对性较强的技能培训体系。探索就业指导“漫灌+滴管”模式,着力打造“近在职尺——求职精准训练营”,针对性开设“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专题培训班”“高校辅导员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高端企业专题培训班”“国际组织实习就业培训班”等就业培训班,修订、汇编《毕业生就业指南》,免费向全体毕业生发放,努力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建立特色鲜明的品牌教育体系。贯彻“东南学艺、西部扎根”理念,举办“‘职通未来’优秀学子暑期游学就业体验活动”,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小学建立大量实习基地,扩展毕业生视野,增强毕业生实践技能。举办“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求职简历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兜住“底”,构建有“温度”的就业帮扶援助体系强化人文关怀。对于特殊群体毕业生采取各二级学院班子成员及就业中心工作人员结对帮扶、辅导员日常关心机制,定期心理疏导,定向提供就业指导、推送就业信息,全程关注学生就业。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定向邀请民族地区用人单位进校举办少数民族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充分利用省内兄弟高校就业信息资源,以“就业大巴车”的方式,组织学生赴兄弟高校参加专业对口的校园招聘活动。强化经济资助。主动争取陕西省人社厅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每年协助近700名困难毕业生完成申请;争取到北京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150万,每年资助100名困难毕业生每人3000元;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经济困难。

——突出“广”,构建有“宽度”的就业市场培育体系办好各类招聘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秋、冬、春季大型招聘会,按照专业划分、行业划分分类举办多场专项招聘会,年均接待招聘单位近3000家,提供岗位近12万个。创新开展市场培育。组织就业干部组团赴经济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开拓就业市场,宣传推介毕业生;举办“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精准就业论坛”,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参会,扩大学校影响;举办“实习就业招聘会”,打通实习、就业之间壁垒,延伸就业臂长,降低签约盲目性。推动成立“部属师范大学就业联盟”“在陕知名高校就业协作体”,组团开拓就业市场、共享就业资源。积极发挥引领示范效应。牵头成立“陕西省师范类高校就业联盟”,带领陕西25所师范院校一起扩展市场、分享就业信息,同时加大联盟高校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落后地区的人才输送力度。按照新疆教育厅统计,仅2019年联盟高校就向新疆输送基础教育教师1800余人。(就业中心报送,学校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