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为重心,全面出击、全局部署,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内容,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强化统筹领导,推进思政工作质量提升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点工作、主要任务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开展思政改革创新工作,在思政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项目示范引领效应逐渐显现。获批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定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提升计划》,抓队伍、促党建、重育人三管齐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核驱动,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落实《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突出主业、明确责任,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名思政课教师荣获省级思政课“教学标兵”“教学骨干”称号。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通过抓实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双创”建设、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四抓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标杆学院、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工作,提升党建质量。学前与特殊教育系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落实二级党组织书记工作例会制度,开展二级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工作案例入选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
加强理论武装,筑牢师生思想根基
——聚焦主题教育,践行初心使命。全校上下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和要求,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刻检视剖析问题,深入推进整改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显著提高,政治意识和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提升,为民务实解难题成效明显,学深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全校党员干部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强化理论武装,聚力强基铸魂。组织11场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举办系列党员干部培训班,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邀请黄达人等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讲解党的最新政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办学治校新理念新思路,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人文哲社研究优势,组织宣讲团面向师生开展理论宣讲,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用“新理论”讲明“老道理”、用“活例子”讲述“硬道理”,讲清党的基本理论、讲透党的理想信念、讲实党的路线方针,用宣讲架起理论政策与干部师生之间的“连心桥”。学校教授宣讲团获批2019年度陕西省社科资助项目。
——开展理论研究,强化学理支撑。鼓励师生开展思政理论研究,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集》,收录优秀师生研究论文,掀起思政研究学术热潮。联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举办第六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召开学校第四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栏,刊发文章6篇。师生11篇文章在省政研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主题征文中获奖。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挖掘学校精神文化资源,总结凝练“西部红烛精神”内涵。确立了以“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为内涵的“西部红烛精神”,并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不忘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为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应有贡献。
——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教育活动,厚植师生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组织改革先锋进校园、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活动、“两弹一星”精神之青春之光宣讲活动、延安精神宣讲活动等,激励师生不忘创业苦、牢记使命坚,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制作原创文艺作品3部,在教育部微言教育平台展播。学校“青春告白祖国”相关活动作为全省高校优秀案例被省委教育工委推荐。
——加强校园文化精品推介,讲好师大故事、传播师大声音。支持校园文艺创作,丰富创作形式,歌剧《太白雪》、专题片《秦风》连续获批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建设好学校“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媒体发声窗口,创新发声方式,宣传学校教学科研主要成绩、办学治校先进经验,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学校官微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精品奖30强,1项作品荣获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全国第四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项目;1项成果荣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贯彻“三全育人”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出台《校领导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实施方案》,开展9期校领导接待日活动,听取学生心声。完成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全面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选派辅导员参加国内外研修和岗位交流活动。推进辅导员科研工作室建设,出台《学生辅导员工作室运行制度(暂行)》,“新时代青年领航工作室”入选第二批陕西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名单。2人获陕西省第七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1人入围“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共有10人荣获全国及全省学生工作科研成果和获奖18项。
——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利用场景式教育持续开展“石榴籽”工作坊开放日活动,拓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方式路径,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团结石榴园”的实践育人功能,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营造浓郁的校园民族团结氛围。该校党委学工部(学生处)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和第八届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石榴红”工程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第四届心理育人宣传季系列活动;新增6家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荣获陕西高校第四届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微课一等奖1项、陕西高校第五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咨询案例一等奖2项、陕西高校首届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评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着力推进资助育人。修订《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核和诚信教育系列活动。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资助育人专项课题1项。
——积极培育优良学风。出台《本科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奖励办法》。选拔学生骨干成立党员“红烛”班,评选学生大学生年度人物。推动《本科生学风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项目立项。
——创新就业工作举措。牵头成立“陕西省师范类高校就业联盟”。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与青海省委组织部等单位达成“定向选调生录用协议”。细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组织游学就业体验营活动。建设“互联网+智慧就业大数据平台2.0”。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和表彰活动。该校就业中心获批“陕西省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研修基地”。
——激发团学工作活力。出台《共青团改革实施办法》,推进学生会改革和社团改革。创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获评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奖,多个实践项目获评全国、全省优秀实践团队和标兵团队,多人次获得省级“优秀实践个人”荣誉称号。
注重示范引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完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制定学校《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
——强化师德教育培训。着力加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建设,2019年共组织479名教师参与师风师德专题培训。建立教职工荣休仪式制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建立培养成长档案。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制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坚持师德考核环节前置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构建教师荣誉体系。建设师德典型人才储备库,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教师从教荣誉感。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陈亚芍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房喻教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李志慧、王蓓、李金钢3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附属小学入选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