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五个聚焦、五个推进”扎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时间:2020-05-19     浏览量:     

陕西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专业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功能,“润物无声”地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全面推进建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聚焦党委领导,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全面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二是充分挖掘并整合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等各类教职员工的育人要素,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三是出台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保障;修订《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修订)》,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提出指导和要求,使课堂教学行为更加规范。

——聚焦内涵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思想引领。一是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校校史校情的认知,形成内容深刻、“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教师育人能力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不断提高育人意识,自觉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三是“以赛促教”,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及实验教学教师技能大赛等评审体系中强化“课程思政”指标,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教师更好地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提升课程育人能力。

——聚焦课程建设,推进课程主阵地作用。一是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分层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建设,重点把握专业必修课,高度重视专业选修课,构建校院两级示范课程体系。二是建立课程思政研讨和公开示范课制度。各教学单位结合学科及专业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深入研讨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总结课程思政的成效和经验,把脉融入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典型示范课。三是持续抓好课程教学大纲建设。通过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抓好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基层教学组织活动,优化每一门课程教学大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有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育人实效。

——聚焦宣传示范,推进典型案例建设与推广。一是加强引领示范和协同效应。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优质资源,建立分片指导和联系制度,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与协同效应。通过优秀思政理论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师典型示范课及教学研讨,开拓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的思路和途径、激发课程思政活力与潜力,提升专业教师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形成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召开校院两级推进会、交流会等,分享经验,提高水平。广泛挖掘典型案例并汇编成集,利用网络、广播、微视频、新媒体等手段开展典型育人案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文学院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构建“习得+拓展+实践+体验”四维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厚植学生人文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爱国情怀。

——聚焦“价值引领”,推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优化。一是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学院和教师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将“价值引领”融入每一门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党政领导听课等方式,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考量课程教学的融入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度,以科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在学校“教书育人奖”“教学名师”“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评选中加大育人评价权重,特别考察课堂教学特点以及育人效果。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