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团队建设为统领,以课堂改革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增强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努力将《形势与政策》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坚持不懈地朝着思政金课迈进。
——时政热点与教材体系相辅助,优化课程设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制定《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将教学内容选定为四个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香港“修例”风波相关问题》(新增)、《中美贸易摩擦相关问题》(新增)、《政治建设:党的根本性建设》。在授课过程中,基于各专题的独特性,在强化教学管理,发挥团队优势,拓展教学方式上狠下功夫,激发学生深度参与热情,主动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让《形势与政策》课“活起来”、“火起来”。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丰富授课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你所感受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让学生们在思辨中理解中国奇迹、中国震撼背后的成功密码。组织学生参观“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鼓励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观看“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悟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增强爱国热情,实现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专题辅导与集体备课相贯通,创新教学管理。为了让教师科学准确把握香港修例风波的来龙去脉与问题实质,组织专兼职教师收看学习教育部网络教学平台直播的《香港局势有关问题集体备课会》(中山大学教授何俊志主讲);在此基础上,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就香港局势问题进行集体备课,就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对学生可能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析,为讲深讲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保证。同时,教研室主任牵头,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整合各类官方权威信息资源,编制《香港局势的相关问题》讲稿,随着局势的动态变化,及时在教学团队微信群补充和更新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做到事态发展与教学内容相同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有效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实现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高端报告与主题辩论相结合,开拓学生思维。积极盘活用好校外与校内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教研室联合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陕西教学服务中心邀请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中美问题研究专家杨希雨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中美贸易摩擦及中美关系》的高端报告,引导学生认清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过程及本质,理解我国的战略选择。同时组织“中美贸易摩擦问题”课堂辩论,就中美贸易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正反双方在辩论中引用权威数据、权威学者观点、权威媒体报道等阐述各自观点,使学生们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准确把握我国贸易立场与政策。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现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相融合,提升理论深度。充分运用现有学术资源,依托“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科研团队,邀请团队负责人、政治学专业杨平教授就“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专题辅导,从理论上阐释了为何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从实践上深入解读如何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同时积极将团队已产出的相关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丰富授课内容和理论深度,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马克思主义学院)